主頁 >蔡李佛源流簡譜
 

 

蔡李佛源流簡譜

(資料來源:蔡李佛始祖館2002年國際同門溯源尋根活動特刊)

京梅村地處南粵珠江三角洲西南端,背靠古兜山,頗為偏僻。然民風世代純樸、善良。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之古風,卻哺育出陳享這一代武壇英才,名揚海內外。其始創之"蔡李佛"拳,風行一百六十多年而不衰。殊不知,其開枝散葉,茂盛之極,溯流"緣福陳公祠"方寸之地為源頭。駐足貯立故址,遙想當年,龍騰虎躍猶在,而愛武之人,又有誰不為蔡李佛矯健瀟灑、氣勢磅礡、別具一格之拳路而贊嘆不已。筆者蘸墨撰寫短序,搜索枯腸之際,豁然明白,因有京梅村之源頭,蔡李佛始風靡天下,亦因有蔡李佛方讓五湖四海認識京梅。文贅意切,一則緬懷始祖及歷代宗師胸懷坦蕩、愛國愛鄉之民族美德,鍥而不捨、不屈不撓之民族風骨。二則考究蔡李佛豐富之內涵,試評其精神實質所在。
飲水思源,應是蔡李佛人內在之感召力。享公摒棄別家以自己姓氏命名門派,便是最好佐證,足見其師恩不忘,輕名利而存大志。觀者不妨順下文簡?,以窺蔡李佛之發展史。


清道光十六年(1836),蔡李佛拳正式誕生,享公首設"洪聖"武館于此。謹遵"重光少林術"師囑,為畢生目標,悉心授徒,見時機成熟,遂派陳燕貽、陳典垣、陳大楫、龍子才等數名弟子,分赴粵桂各地設分館。僅寒暑幾秋,蔡李佛洪聖分館遍布兩省四十多處,而求學者蜂擁鹹至。于當時腐敗清庭"不許漢人習武"惡劣環境而言,其發展之迅猛,為嶺南近代武術史所罕見。享公之武林地位,蔡李佛拳技藝之精奧,毋庸言多。


洪聖館興旺之際,恰逢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,眾多弟子相繼投身義事。以馮雲山(太平天國南王)及廣西潯州弟子猶為突出。享公于新會亦助其師兄陳松年,"扯旗起事"于江門狗山。爾後,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處當幕友。"天京內訌"致太平天國衰落。享公為逃避滿清朝庭追捕,經香港輾轉南洋,美洲,行醫授拳。各地洪聖武館相互系有疏,彼此各謀發展,無奈滯于時局多蹇。
清同治年間,享公應聘蒞臨香港,任教于廣東會館,萌生重旗鼓之決心。其次子陳官伯,首徒龍子才等人亦緊隨于他。祖館京梅、廣州、佛山、江門等地重復活躍。此時,享公在港收得一徒弟,姓張名炎,此徒自小習洪家功夫,有所根基。自得享公真傳,技藝判若兩人,進步甚快。享公愛材,分別派遣其到新加坡、香港、江門、佛山等地洪聖分館任主教。


享公于羅浮山剛別師下山,隻身連陷作惡多端之匪陣,盡顯英雄氣慨;于民族危亡之際,投身林則徐的禁煙運動,義無反顧;于新加坡義感廣東、福建兩地華僑會館首席教頭,化干戈為玉帛;于金山大埠,痛擊淩辱我同胞之外國惡棍,技精尚武;于香港拳敗不可一世之俄國大力士,揚我國威。其諸多事跡,廖廖幾句,難?其祥。1868年,其年事已高,返回故里,專心研究拳理,技藝,整編蔡李佛拳教學課程。因坐鎮始祖館,陳官司伯、龍子才、張炎等人,積極掌管各地洪聖館教務,雄風又振。新會、香港、佛山、廣州等處發展尤其神速,為蔡李佛盛行之二次高潮。


享公不幸于光緒元年(1857-1916),主要傳三祖陳耀墀,耀墀先師于解放前,分別在京梅祖館,哈蒙埠中華會館,吧城埠廣東同鄉會,羊城、香港十多所中學及部分工會組織任職天武術教師,可謂桃李滿園京梅村師從之第四代陳華燦,陳耀垣、陳炳羨、陳伯添等第子,一直在新會或港澳傳授蔡李佛拳術,其中陳華燦先賢,奔波于崖西、會城等地,授徒甚廣,年屆八旬仍孜孜不倦,收集資料拳譜,令蔡李佛在發源地繼續流傳。廣州地區陳耀墀公之入室弟子胡雲綽、潘芬等十二人,人稱"四俊八賢"技藝譽滿省城,所隨其學藝者,遍布省港澳。享公第五代曾孫陳永發先生,承其祖父陳耀墀、父親雲漢之真傳,旅居海外,而致力于國際上推廣蔡李佛。還心系故鄉,為始祖館重煥光彩而不遺餘力,充分體現蔡李佛愛國愛鄉之真諦世代相傳。


其二,龍子才(廣州西關人),為享公之首徒,主要傳阮駭等人。阮駭主要傳方玉書。曾任廣東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的區漢泉前輩,就是先後師從方玉書、陳耀墀先賢之蔡李佛名宿,區先生極力推廣蔡李佛及武術運動,培養出陳昌綿、董德強、彭正庭、丘建國等諸多全國武術著名教練、南拳比賽冠軍。國際現流行之南拳比賽套路,沿襲蔡李佛拳路之風格,并與其橋馬為基礎。憑此,籍可告慰畢生為"重光少林術"而嘔心瀝血,四處奔波始祖享公在天之靈。


其三,張炎(旅港新會人)為享公後期所收之得力弟子,張隨公多次往返于香港、新加坡,先後接管新加坡、香港、江門、佛山洪聖(鴻勝)館教務。為蔡李佛拳廣泛傳播,作出極大貢獻。屬此流脈弟子,亦人材輩出,目前分布省港澳及東南亞一帶;其主要傳陳盛、李恩等人。李恩傳黃杏泉、譚三等徒。譚與"江南五虎"之一北少林顧汝章交往其篤。其設館于廣州市小北路,一些地方麾號"北勝蔡李佛"便源于此。



上一頁 下一頁 回頁頂
Copyright ©2015 Wong chi yuen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