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蔡李佛 (撰文:黃志遠)
本門創派約一百七十年,創派祖師融合蔡、李、佛三家之長。歷代前輩經實踐,綜合經驗,結合心得, 形成以『穿、拿、掛、捎、插、拋、扱、標、頂、撞』十訣「意識形態」為縱。【陰陽、剛柔、虛實、偷溜、連環】等心法「技擊法」為橫。
縱橫形成一個技擊體系。每一拳式包含一或兩訣,如穿拿手(先穿後拿)、反撞捶(先拋後撞)、一拿手(先拿後頂)、進馬插捶(馬標拳插)、?掌(先扱後頂或拿)抗掌(先後拋)。
拳術特徵靜如山岳,動如虎豹,宛若游龍,剛柔並濟,手法多走弧圈。步法如蛇行貼地、鼠步靈敏、豹躍飛揚。勁由馬腰而生,再過膊、過肘而透至拳指間。動作發式要求扭腰去膊、肩鬆腰活、身端馬穩,藉腰部轉動發手如車輛般擊出,平素尤當注重動作尺度,蓋動作尺度植根於攻防尺度。應用時馬步練低摶高,手法練寬擊位(點)。本門尤重腰部轉動爆炸力,腰活則勁生,拳如飛鉈,膊﹝手
﹞為繩,腰馬為執繩之手也。
十訣:
【穿】 如穿線蓬衣,穿過、連接起來。
此訣亦有稱【擒】字訣。常見合此訣有穿拿和蟠橋,前者由胸口向上斜出,阻斷對方來擊。後者由外向內走弧圈將敵手連起來,以圓濟直,蟠橋都是走弧圈,弧圈所走路線形成一個防禦網,拒敵於外。雙捆手入此訣。此訣又與拿字訣息息相關,緊密相配合。
【拿】 如捉住或控制一件物件。
古文:拿者,牽引也。承上所言,先穿後伺機捉手或喉。蟠橋有牽引作用,甚者運用弧圈作用令對方失重跌失,兩者轉守為攻。而一拿手直取手橋或髮服。沉橋亦含此訣。
【掛】 將物件由低處向高處凌空掛起。
此訣專指掛搥,拳出時須將拳提高,再向下斜方拳背向下不停留狠狠擊去。有橋破橋,冇橋直擊面門,可招可打,如坦克開路,將敵中門剖開。多配合另一手連擊,如掛插、掛捎、掛?掌、掛拋等。手前臂亦可作為攻擊面。另一法藉肘部扭動而出,屬短掛搥。
【捎】 鄉音之誤,應叫掃。橫掃千軍之意。
屬此訣有捎搥、撻(鞭)搥、腿法之掃腳等。捎搥是最具飛鉈形態,拳由右斜上後方向左前下方如扇面擊去(指右手拳)。多配合蟠橋或掛搥後發。
【插】 如尖釘穿過木板。棍、槍之刺、扎。
插搥配合薑子搥拳形,直如一枝鋒銳尖刀。擊中如刀刺體內,是本門直線攻擊主要拳種。變化亦最多,姆指向上陽插,姆指向下陰插,手背向上平插。腿法之撐腳屬此訣。
掛搥、捎搥、插搥是蔡李佛最廣為人知拳式,若能夠充份利用馬腰膊轉動爆炸力,一氣呵成,拳力雄渾剛勁,敵人難攖其鋒。
【拋】 如風濤駭浪將孤舟拋至浪頂。
拳或掌由下向上帶弧圈擊出。有反撞、拋搥、拋掌、抗掌等。此訣常伴隨撞字訣,如抗掌前掌先拋將敵手上揚,後掌乘敵衝勢撞拋胸肋位,整個人可被拋起。反撞搥前段拋後段收曲手肘上撞。
【扱】 如手持空杯子由上向下扱在桌上。
拳或掌由上向下坐馬沉跨帶弧圈擊出。有扱搥、虎爪、破搥、?掌等。最像形是扱搥,姆指靠在食指第一節,手掌第二關節成一平面,如磚塊敲擊面門。企捎搥可說捎、扱混合體。
【標】 如上簧之箭疾射而出。
泛指發招發勁、步活如箭般出。拳諺有『無堅不破,惟快不破』。招式得逞奠基於【快】。否則一砌都是紙上談兵。在步法進馬如箭標進去,配吊馬成一吐一吞。步活者敵難捉摸兼難近其身。而拳式進馬插搥最有射箭形態。
【頂】 如用木杉頂住門戶,防賊進屋。拒敵於外。
亦可用(頂出去)形容。如一拿手後臂適量伸長,控制距離,另一手以拳或爪擊之。推掌,撐掌屬此訣。
【撞】 兩物相碰或以重碰輕。
如標撞手以手前臂撞開敵手而拳頭撞入面門,是連消帶打。而兩個移動物件相碰所生能量必比單一移動高。若乘敵衝勢我同時閃入撞打,是不消而打。有跪馬扭插搥(擂陰搥)、走馬橫釘搥等。
心法 :
【陰陽】
(扱)手為陰,昂手為陽。如捎搥、扱搥、平搥、?掌、拋搥、陰插等為陰。標撞、掛搥、拋掌、陽插等為陽。在拳式陰陽配合有掛捎搥、掛陰搥、捎搥標撞、陰陽插等。
【剛柔】
剛勁如揮動鐵鎚剛棒。掛搥、捎搥、撻搥、插搥、等屬剛。柔勁如揮動軟鞭。盤橋、?掌、雙捆手等屬柔。在拳式剛柔配合有先盤後插、捎或先?後插等。拋搥、拋掌、穿拿、推掌屬剛柔間。招手宜用柔,攻擊宜用剛。惟進化境者渾然一體亦剛亦柔,剛柔互濟,發勁於瀟灑間。
【虛實】
誘招為虛,痛擊為實。基本以(左虛右實)(右虛左實)(上虛下實)(下虛上實)四形式再加變化。各門派多有此技巧。
【偷溜】
專用於插搥,陽插搥遇上向下截擊手法藉手肘扭動轉陰插搥從敵手上方而入叫偷。陰插搥遇下向上截擊手法藉手肘扭動轉陽插搥從敵手下方而入叫溜。
【連環】
國術四大技巧。踢、打、摔、拿。本門偏重踢、打兩打擊性技巧。故出手如虎豹撲羊,誓得而回。一招失算,必有另一招補上。平日套路訓練已灌輸此概念。如捎搥(千字)後必補標撞、影手打腳接掛捶再千字標撞再蟠橋插、穿插?插、單手陰陽插、連續攻掌、左右掛插接掛捎再掛插再掛拋。招招連接,務求致敵於敗地。
本門源自三家,手法繁多,十訣亦未能盡攬。而實踐應靈活運用,不應拘泥拳套編排。
前言曾提招式得逞奠基於「快」。要重創對方逞奠基於「狠、準」。「快、狠、準」奠基於平素段練,絕無速成。故習者應反覆勤操苦練,自能融會貫通,渾然一體,進退收發絕無牽強。功多藝熟,熟能生巧,巧而出變。
冀此文有拋磚引玉之效也。
|